迈向“深蓝”
——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凸显三大转变
国务院最近集中批复天津、河北、辽宁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苏、广西和山东八个省区市2011年到2020年的海洋功能区划,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速。从陆续发布的区域规划看,到2012年底,沿海主要省区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7.05万亿元,是2011年的1.55倍,明显快于GDP整体增速。
随着经济发展,沿海发达地区的陆域空间和可用资源越来越稀缺。与内陆地区可承接产业转移不同,沿海地区将目光转向辽阔的海洋。
同时,我国首部海岛保护法正式实施,南海深水油气开发、“蛟龙号”载人深海探测等重大工程的相继启动,显示我国的海权意识正在增强。
沿海地区在迈向“深蓝”的步伐中,三大转变逐渐体现出来:
——从重陆轻海到陆海统筹。我国很多沿海区域的海洋开发并不算晚,如浙江温州,本世纪初就提出从“瓯江时代”走向“东海时代”。但相当多的海洋开发活动,还带有浓厚的陆地意识,主要是围海造地,利用填海后的陆地建楼房、搞旅游,发展“不动产”。
在“十二五”规划中,我国明确提出“陆海统筹”的发展理念,坚持“规划用海、集约用海”等原则。广东、浙江确立“海洋强省”的目标,山东大力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,这使得海洋经济摆脱了陆地经济附庸的角色,真正向陆海联动发展。
——从重视经济功能到经济生态并重。海洋除了蕴涵丰富的经济价值,也有巨大的生态功能。相比陆地,海洋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,破坏后不易恢复。海水是流动的,一方污染可能殃及四周。近些年来,一系列海洋溢油事件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。
近期国务院批复的一系列规划,无一例外地设定了围填海规模和海洋保护区面积,体现了“在保护中发展”的原则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规划不是给优惠,而是明确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什么,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。
——从传统产业主导到传统新兴产业融合发展。提起海洋经济,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海洋运输、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“三大件”。我国传统海洋产业占海洋经济的比例非常高,而新兴产业占比不到10%,远低于世界30%的平均水平。
如今,海洋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为开发深海油气,必然要建造高科技的海洋工程装备;陆地生物医药资源普遍遭遇过度采掘和环境污染的现实,让海洋生物医药的优势越来越突出。
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,一些企业家的想象颇为瑰丽:大型民企华彬集团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,他们正在探索海洋温差发电的可行方案。“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,如果把海洋里的太阳能搜集起来,发展空间可想而知。”
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提速,两个方面的制度保障显得越来越重要。
首先是综合协调机制。各省份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有差异化的定位,防止重复发展、蜂拥而上。为此,一些学者提出国家级海洋发展议事机构的设想,引起不少关注。
其次是吸引社会投资的机制。在浙江、山东等地,海洋资源产权制度的创新已经开始。通过建立海域使用权、海岛使用权和海底资源使用权的确认和市场转让机制,吸引社会资金进入,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助推力。
|